课程背景
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二维平面的造型逻辑、重塑审美分析、建立设计思维。课程使用BOPPS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。要求学生以实验课题形式表现自己对于艺术形式与设计思维的理解。在课题作业要求中掌握必要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基本规律:如,点、线、面,黑、白、灰,以及最基本的艺术材料与表现的方法,及延伸探索个人绘画语言等。培养学生逐渐建立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设计思维。使新生通过二维形式的实践平台,提高自身审美分析能力,完善造型逻辑的修正,完成从高考的美术素养到设计素养的转化,为后续的设计课程打好基础。
课程目标
1. 本课程为学科基础必修课,开课学期为大一第一学期。
2. 育人目标:在艺术与设计基础课程中,培养学生二维平面的造型能力、提高学生对视觉审美原则的把握能力。课程使用实验教学的方式,教学的核心要围绕“审美分析的养成、造型逻辑的梳理”展开。在审美分析的养成中,融合艺术史理论和美学理论;融入“课程思政”的教学理念,采用“Why-How-What”的思维方式,把设计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,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3.教学目标:
(1)造型逻辑的梳理。课程引导学生摆脱对事物形象的依赖,摆脱对自然事物的三维立体的平面模仿的观念。从自然形态的表面特征中概括形式结构,培养学生用艺术的视觉意识观察事物、理解事物、塑造形象的素养。
(2) 审美分析的养成。课程通过训练将学生从考前集训的思维转变为现代的设计思维,从古典具象到现代抽象的审美转变。
(3)科研意识的建立。课程教学中把科学精神与设计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,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培养学生探索未知、追求真理、勇攀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(4)团队协作的尝试。课程中要求学生组队发表阶段性学习内容和过程,通过翻转课堂发表,学生能够实践组织管理和沟通交流的能力。
课程设计原则
1)教学目标围绕知识、能力和育人,形成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,推动学生学习艺术流派、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联、掌握审美方法,了解构成原理;运用知识展开创作,掌握审美与造型能力以及交流能力;培养科学精神、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,以适应未来设计领域的要求。
2)教学内容做好艺考与大学学习的衔接,通过具象到抽象的实验训练,衔接高中艺考的技术性学习和大学本科的系统性学习,帮助学生形成专业的设计素养。
3)教学过程以设计思维的双钻模型为核心,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,引入三位一体评价模式,改变设计教学方法和模型,通过形成作品、视觉笔记和实验报告,强调过程的培养,而不是单一的能力的训练,注重设计思维到设计实践的转换。
4)建设线上课程,将理论部分由线下转到线上,平衡、缓解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之间的矛盾。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,重新分配教学时间、教学比重,形成知识共同体。
课程链接:https://coursehome.zhihuishu.com/courseHome/1000099102#courseDesign
课程二维码: